拍攝時間:2017
拍攝地點:哥斯達黎加
拍攝設(shè)備:Canon EOS-1D X Mark II EF200mm f/2L IS USM +1.4x III
拍攝參數(shù):f/5.6 1/1250 +0.0 iso642

紋尾蜂鳥隸屬雨燕目蜂鳥科,作為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重要的傳粉者,在維持植物多樣性和生態(tài)平衡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,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演化特征也為鳥類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。其體型小巧輕盈,體長約8 - 10厘米,體重僅2 - 3克,纖細的身形與靈動的體態(tài),使其能夠在花叢間自由穿梭、懸停自如。雄鳥頭部至喉部呈現(xiàn)出絢麗的金屬藍紫色,在陽光下閃耀著奪目光澤,頸部和胸部兩側(cè)點綴著橙色斑塊,如同佩戴了艷麗的飾品;上體羽毛主要為綠色,帶有藍綠色調(diào),背部羽毛緊密排列,閃爍著綢緞般的光澤,而下體羽毛白色或淺灰色;最具標(biāo)志性的是其尾羽,尾羽細長,有著黑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圖案,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,黑白相間的紋路如同精心繪制的花紋,在飛行時格外醒目。雌鳥相比雄鳥,羽色稍顯暗淡,頭部和喉部缺少那鮮艷的金屬色彩,上體多為綠色,下體白色,尾羽雖同樣有黑白條紋,但顏色和對比度不如雄鳥鮮明。紋尾蜂鳥擁有細長尖銳的喙,便于深入花朵深處吸食花蜜,短小而強健的翅膀每秒可振動50 - 80次,支撐其實現(xiàn)高超的飛行技巧。
紋尾蜂鳥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地區(qū),涵蓋哥倫比亞、厄瓜多爾、秘魯?shù)葒业牟糠謪^(qū)域,偏好棲息在云霧繚繞的山地森林、潮濕的林緣地帶以及高海拔的灌木叢中。這些地方氣候濕潤,溫度較低,植被豐富,尤其是大量的附生植物和開花植物,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,同時復(fù)雜的地形和茂密的植被也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繁殖場所。紋尾蜂鳥是典型的日行性鳥類,白天活躍,頻繁穿梭于花叢間。它們以花蜜為主要食物,憑借快速扇動的翅膀懸停在花朵前,用細長的喙和可伸縮的長舌吸食花蜜,同時也會捕食小型昆蟲和蜘蛛,補充蛋白質(zhì)。紋尾蜂鳥具有較強的領(lǐng)地意識,會積極捍衛(wèi)自己的覓食區(qū)域,通過發(fā)出尖銳的鳴叫和展示飛行技巧驅(qū)趕其他同類。繁殖期時,雌鳥獨自承擔(dān)筑巢重任,用蜘蛛絲、苔蘚、植物纖維等材料編織成精致的杯狀巢,懸掛在樹枝上,每窩通常產(chǎn)2枚白色的卵,孵化期約14 - 16天,孵化和育雛均由雌鳥負責(zé),直至幼鳥能夠獨立飛行覓食。
紋尾蜂鳥已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,保護等級為易危。為保護這一珍貴物種,當(dāng)?shù)卣铜h(huán)保組織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(qū)、開展棲息地恢復(fù)項目、加強生態(tài)保護宣傳等措施,努力為紋尾蜂鳥創(chuàng)造適宜的生存環(huán)境,希望能讓這些靈動的“花間精靈”繼續(xù)在安第斯山脈的森林中展現(xiàn)絢麗的身姿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