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攝時間:2016
拍攝地點:中國
拍攝設備:Canon EOS-1D X Mark II EF300mm f/2.8L IS II USM +2x III
拍攝參數(shù):f/5.7. 1/2000 +0.0 iso1000

太平鳥是鳥綱、雀形目、太平鳥科的小型鳴禽,因姿態(tài)優(yōu)雅、羽色艷麗且名字蘊含吉祥寓意而備受關注。其體長約 18 厘米,整體呈葡萄灰褐色,頭部具細長的黑色羽冠,可隨意豎起或放平;臉頰和喉部為黑色,眼周有白色細紋;上體自背部至尾上覆羽呈灰褐色,尾羽末端有鮮明的黃色寬斑,次級飛羽末端具紅色滴狀斑,如同 “蠟滴”,故又名 “蠟嘴鳥”;下體胸腹部為淺灰褐色,尾下覆羽白色。
太平鳥分布于北半球溫帶至亞寒帶地區(qū),繁殖期主要棲息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、蒙古及中國東北北部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,越冬時南遷,遍布中國東部大部(如華北、華東、華南)、日本及朝鮮半島,常見于城市公園、果園、曠野樹林等開闊林地。生活習性上,太平鳥具有明顯的季節(jié)性遷徙行為,繁殖期偏好高海拔(1000-2000 米)的針葉林,依賴樹洞筑巢;冬季則降至低海拔(通常 500 米以下)的平原或丘陵地帶,喜集群活動(數(shù)十至數(shù)百只),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主食,偶爾捕食昆蟲。其對棲息地的核心需求是食物資源豐富,尤其依賴漿果類植物,因此冬季常出沒于城市園林或人工果林,繁殖期則需要茂密森林提供隱蔽環(huán)境,活動海拔范圍隨季節(jié)變化顯著。
目前太平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(IUCN)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(LC),種群數(shù)量穩(wěn)定,適應力較強,尤其在冬季能集群覓食人類種植的漿果(如忍冬、花楸果實)。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象征 “太平盛世”,是詩詞和繪畫中常見意象。